设为首页 在线人数:

新天涯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免费注册
查看: 67|回复: 0

[读一本好书] 《厌女》武汉大学性骚扰事件的答案,或许藏在这里

[复制链接]

  离线 

67

主题

6

回帖

42

积分

小学会员

Rank: 1

积分
42
发表于 2025-9-28 15:5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厌女症的表现形式在男女身上并不对称。在男人身上表现为“女性蔑视”,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“自我厌恶”。

——【日本】上野千鹤子《厌女》

近期,武汉大学一起“性骚扰”指控事件引发全网热议。
女生杨某某将男生肖某某在图书馆的正常挠痒行为,恶意剪辑成“性骚扰”证据并发布误导性文字,最终导致肖某某遭遇网暴、家人承受无妄之灾。
这场由诬陷引发的风波,暴露出性别议题讨论中的诸多认知盲区。
而翻开上野千鹤子的《厌女》,那些关于权力滥用、性别规训的深刻剖析,或许正是解开这场事件迷雾的钥匙。
作为日本 “女性学研究第一人” 上野千鹤子的代表作,《厌女》在中国的热度堪称现象级。
它被称作 “女性主义第一书”,几乎所有 “女性觉醒书单” 都将其列为必读。
有人说它 “醍醐灌顶”,有人恨自己 “早读十年能少走很多弯路”。
它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,剖开了性别议题的迷雾。

什么是 “厌女”?
藏在事件里的认知陷阱


上野千鹤子在《厌女》中直言:
“厌女症是社会的普遍病灶,多数人不自知。”

武汉大学“性骚扰”事件恰恰暴露了这种病灶的两种形态,且都与深层的社会规训紧密相连。
杨某某的行为,本质上是对 “女性受害者” 身份的滥用,其背后是对女性价值的片面认知。
她深谙社会对女性的保护性规训 —— 默认女性是弱势方、易受侵害,从而利用这种认知抢占道德高地。
她在撰写 “小作文” 时,刻意放大自己的 “恐惧” 与 “无助”,将正常的肢体动作渲染成极具攻击性的 “骚扰”。
这种操作逻辑正呼应了上野所批判的 “女性自我物化”:把自身置于 “需要被拯救” 的弱势位置,以此换取社会资源与舆论倾斜。
这种将性别身份异化为武器的做法,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 “女性蔑视”。
她潜意识里认定,只要披上 “受害者” 外衣,就能轻易操控舆论,这本身就是对性别平等的践踏。
而舆论初期对肖某某的一边倒指责,则折射出男性群体的 “厌女焦虑”。
社会规训要求男性 “不能软弱”“不能与女性产生瓜葛”,这种压力让大众在面对 “男性骚扰女性” 的指控时,更容易预设男性有罪。
就像《厌女》中分析的,男性从小被灌输 “男性气质 = 强大 + 掌控” 的观念,一旦与 “骚扰”“侵害” 等标签挂钩,就会被视为 “男性气质的失败”,进而遭到群体排斥。
这种恐惧让他们在性别事件中更容易陷入集体性审判。
比如事件初期,不少网友仅凭杨某某的一面之词,就对肖某某进行人身攻击,甚至有人喊出 “男孩子就该懂得避嫌”,这种言论本质上是用性别规训绑架个体行为。

新版增订:揭穿权力游戏的真相

《厌女》新版中《诸君,勿污晚节!》一章,对权力滥用的剖析堪称武大事件的 “精准预言”。

上野指出:
“性骚扰的本质是权力游戏,加害者总在寻找无法反抗的对象。”
这里的 “权力” 并非仅指职位高低,更包括舆论话语权、社会认知偏向等隐性力量。
杨某某的操作完全符合这一逻辑。
她精心选择图书馆这一公共场合 —— 看似公开透明,实则监控角度有限,容易制造视觉偏差;
她利用肖某某 “普通学生” 的身份 —— 缺乏公众人物的舆论防御力,一旦被指控就难以自证清白;
她将正常动作扭曲为 “性骚扰”,再借助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,让肖某某陷入 “百口莫辩” 的绝境。
这种对 “弱者身份” 的刻意扮演,对 “舆论权力” 的恶意操控,比真正的性骚扰更具破坏性 —— 它不仅让肖某某及其家人承受了无妄之灾,更撕裂了社会对性别议题的信任基础。

就像上野在书中警告的:
“当受害者身份成为武器,真正的弱势群体将更难被看见。”
另一新增篇章《“别扭女子” 的厌女症》则提醒我们:真正的女性觉醒,绝不是靠诬陷他人获得特权。
那些拒绝被 “柔弱受害者” 标签绑架的女性,那些敢于直面自身偏见的女性,才是打破性别枷锁的力量。
反观杨某某,她看似在 “维权”,实则是在利用社会对女性的同情获取不正当利益,这种行为只会让性别对立加剧,让更多女性在真正遭遇侵害时,面临 “会不会又是诬告” 的质疑。

女性主义:不是“性别战争” 的武器

上野千鹤子在书中反复强调:
“女性主义不是让女性变强大,而是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被尊重。”
事件最悲哀的地方,在于杨某某将女性主义异化为 “性别战争” 的工具,扭曲了其核心精神。
真正的性别平等,是肖某某有权利在图书馆正常活动而不被诬陷 —— 他不必因为自己是男性,就时刻紧绷 “避嫌” 的神经;
是杨某某有权利保护自己但不应伤害他人 —— 她可以对让自己不适的行为提出质疑,但不能捏造事实进行攻击;
是舆论能抛开性别预设、回归事实本身 —— 不会因为 “男性” 或 “女性” 的标签,就预设某一方的对错。

就像《厌女》里说的:
“我们要拆解的是规训机制,而不是互相伤害。”
女性主义追求的不是 “女性压倒男性”,而是让每个个体都能摆脱性别标签的束缚,比如男性可以表达脆弱,女性可以展现强势,不必因性别而受限。

清醒的力量:从事件中学会反思

书封上那句 “女性主义者要自觉对抗自身的厌女症”,在本事件后显得尤为沉重。
杨某某的悲剧,源于她从未反思过自己对性别权力的滥用;
而我们每一个人,都该在这场事件中问问自己:
是否默认 “女性一定是受害者”?比如在看到类似指控时,是否第一时间站在女性一方,忽略了事实求证?
是否用 “男性就该让着女性” 的规训绑架过他人?比如要求男性在争执中 “必须道歉”,哪怕错不在己?
是否在性别议题中放弃了独立思考,沦为情绪的奴隶?比如被网络上的极端言论煽动,参与对他人的恶意攻击?

最后的话

75 岁的上野千鹤子仍在为性别平等奔走,她告诉我们:“关键是不能糊弄自己。”
“性骚扰”事件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社会在性别认知上的盲区 —— 既存在对女性的刻板印象,也存在对男性的不合理规训。
而《厌女》的价值,就是让我们在看清这些盲区后,有勇气拒绝偏见,有智慧守护平等。
毕竟,活得清醒,才是对抗一切不公的起点。




上一篇:两百年不过时的爱情指南《傲慢与偏见》藏着多少人没懂...
下一篇:《悲惨世界》偷面包的冉阿让,藏着每个成年人的难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新天涯论坛

GMT+8, 2025-10-26 22:03 , Processed in 0.050939 second(s), 31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12-2025 tianyag.cn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